三年前拿着妇科医生开的处方单时,我的手心还在冒汗。当时诊室里空调开得特别足,可后背的衬衫愣是被冷汗浸湿了一片。医生反复强调这是「会自己释放激素的避孕环」,但我的大脑完全被「要在子宫里放个异物」的恐惧占据。
放置过程比想象中顺利,就像做常规妇科检查时那种短暂的不适。真正让我措手不及的是接下来的三个月——原本规律的月经突然变成了随机盲盒,有时淅淅沥沥持续半个月,有时两三天就结束。有次正在给客户提案,突然感觉不对劲,冲到卫生间才发现浅色西装裤已经染上了硬币大小的血迹。
熬过前半年后,身体似乎终于和这个小装置达成了和解。最明显的变化是月经量锐减,从原来需要特意购买夜用加长款,到现在普通护垫就能应付。但副作用也随之而来:下巴开始不定期冒痘,体重秤上的数字顽固地涨了3公斤,最要命的是每次经期前那种没来由的烦躁感,活像心里揣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煤气罐。
去年体检时B超医生的话让我心头一紧:「环的位置好像有点下移」。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查资料到凌晨三点,发现确实有5%-10%的使用者会出现这种情况。后来复查确认不影响效果才松了口气,但从此养成了每月自检的好习惯。
上个月同学聚会,已婚已育的闺蜜们听说我用了三年曼月乐,瞬间开启吐槽模式。小A撩起衣服给我们看剖腹产疤痕:「你这算好的了,我二胎后安环大出血住院三天」。莉莉掏出手机展示经期记录APP:「我这种每次痛经要吃止痛药的,医生压根不让考虑曼月乐」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妇科医生的专业建议:「曼月乐的避孕效果虽然达到99%,但遇到持续腹痛或异常出血超过三个月,该取就得取」。这话让我想起两年前那次急性盆腔炎,当时差点以为是环体排斥,后来才发现是游泳时感染所致。
上周刚做完第三次年度复查,躺在检查床上突然有点感慨。这枚小小的T型装置确实改变了我的生活节奏——不用每天惦记着吃药,出差也不用在行李箱里塞满卫生巾。但代价是得定期应对激素波动带来的情绪过山车,还要时刻留意身体的异常信号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小区妈妈群里开始流行组团取环。王姐说戴了五年感觉「到保质期了」,李姐则是为了备孕二胎。这让我意识到,避孕方式的选择就像穿鞋,合不合适真的只有自己知道。
要说最后悔的事,大概是当初没把医生的警告当回事。记得放置前护士反复强调「前三个月避免剧烈运动」,结果我第二周就去参加了公司团建的登山活动,后来出血量突然增加,吓得差点连夜挂急诊。现在逢人就说:遵医嘱这事,真的不能打折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