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陪亲戚去医院做检查,发现心脏造影的价格简直像开盲盒——三甲医院开口就是八千起,二甲医院报价五千还包住院。更夸张的是,同一个城市不同医院差价能到三四千,这中间到底藏着什么门道?
去年卫健委的数据显示,光是造影导管这个耗材就有十几种规格,进口的能卖到六千多,国产的才两千出头。有次遇到个患者吐槽,说手术中途被通知要换特殊导管,账单直接多出四千块。除了耗材这个大头,检查项目搭配才是隐形杀手——有些医院把术前检查打包卖,什么凝血功能、传染病筛查全往里塞,这些项目单独做也就几百块,打包价敢要两千。
跑过北上广的病友都知道,协和、阜外这些顶流医院,造影起步价没个一万二下不来。但转头看看新一线城市,像杭州邵逸夫医院七千八全包的价格着实诱人。最夸张的是老家的县医院,去年搞设备升级,四千五还送两天住院观察,吓得我赶紧打电话问是不是搞促销。
上周社区张阿姨的经历挺典型——她在市立医院做造影花了一万一,医保直接砍掉三千八。但隔壁李叔在私立医院花九千,一毛钱都没报。原来很多地方把高端耗材划到自费清单里,这个坑真是防不胜防。特别提醒大家,门诊做造影和住院报销比例能差20%,这个门道不问医生根本不知道。
朋友小王去年胸痛急诊,在私立医院被忽悠做了加急造影,结账时两万二的账单看得他心绞痛都要犯了。后来才知道公立医院夜间急诊也能做,价格才一半。还有个阿姨更绝,提前一个月挂专家号约手术,不仅省了特需费,连住院押金都少交三千。
现在三甲医院都开通了线上比价系统,输入「冠状动脉造影」能直接看到明细清单。有个实用技巧:周三下午去门诊最容易约到平价档期。要是预算实在紧张,不妨问问有没有临床研究项目,我同事去年参加新器械试验,免费做了造影还领了八百块补贴。
去年有个惨痛案例,患者图便宜去小诊所做检查,结果误诊耽误治疗,最后装支架多花了十几万。特别提醒:看到「特价造影2999」的广告千万别上头,正规医院光造影剂成本就要上千。身体可是自己的,该做的术前评估一项都不能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