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,国家医保局一则「辅助生殖技术暂不纳入医保」的回复冲上热搜。数据显示,我国不孕不育率已从2017年的15%攀升至2023年的18%,相当于每6对夫妻就有1对面临生育困境。这个被网友称为「最贵备孕方案」的试管婴儿技术,单周期费用3-5万元,成功率却仅有40%左右。
2023年2月,北京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,试管婴儿部分项目可报3000-5000元。广西紧随其后推出门诊特殊慢性病医保政策,郑州、昆明等15个城市也陆续释放试点信号。医保局官网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,全国已有23.6万人次通过医保渠道完成辅助生殖建档。
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,38岁的张女士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「取卵术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少了1800元,虽然总额还是高,但就像看见曙光。」这种「政策探温」模式,正在测试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。据测算,若全国推广,每年将新增医保支出约120亿元。
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指出:「医保改革遵循着从特病到普病、从治病到防病的渐进路径。」就像2017年将肺癌靶向药纳入医保,到2020年覆盖121种罕见病药物,辅助生殖入保正在重复相似的改革逻辑。
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值得参考:自1994年将IVF纳入国民健康保险后,试管婴儿出生占比从2.1%跃升至2022年的7.5%。但随之而来的是医保支出年均增长12%的压力,这也解释了我国采取分步实施的审慎态度。
在知乎「试管婴儿」话题下,用户@等风来记录着三年求子路:7次促排、3次移植、总计花费28万元。这样的故事在豆瓣「备孕互助小组」里每天都在更新。心理学研究显示,持续的经济压力会使试管成功率下降15%-20%,形成恶性循环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科李蓉教授建议:「可借鉴杭州『西湖益联保』模式,建立政府主导、商保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。」事实上,已有22家险企推出辅助生殖商业险,如平安好孕宝可覆盖3次移植失败赔付。
按照医保目录「三年一调整」的规律,2024版目录修订已启动意见征集。多位医保专家预测,2025年可能将部分技术成熟、费用可控的项目(如胚胎移植术)先行纳入,到2027年实现技术全覆盖。这个时间表与「十四五」国民健康规划中「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2/10万以下」的目标形成政策呼应。
在广州某三甲医院生殖中心,墙上「让生命值得等待」的标语格外醒目。或许正如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负责人在2024两会「部长通道」所言:「让每个想要孩子的家庭,都能在希望中等待新生。」